找到相关内容1074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隋唐佛学思潮泛论

    整理成《成唯识论述记》,简要地表达了“唯识宗”的基本理论框架,亦被奉为“唯识宗”的开山祖师之一。   “唯识宗”,重在一个“”字。他们把“”分为八种,前五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属于人固有的视、听、嗅、味、触五种感觉器官;第六为“意识”,其功能是整理杂乱无章的前五;第七为“末那”,其功能是显现自我本体;第八为“阿赖耶识”,又称“种子”,它藏有无量种子,是产生一切的根据。“阿赖耶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3269606.html
  • 作为批判哲学的法相唯识学论

    主要是为了佛性问题的解决,对于《地论》、《摄论》的不同说法而深感困惑。他所译传的印度大乘佛教瑜伽学说,至其高足窥基撰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和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时,已形成中国的法相唯识学。其基本思想内容如八、...烦恼中最后解脱。解脱成为佛学之核心。唯识学的奠基人无著、世亲主张有境无,能变现万物并且是众生染净迷悟的精神根源,进而提出“转依说”作为唯识学的宗旨,作为佛学传统中“解脱”一语的哲学替代。它主张要从...

    李向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10069633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释疑篇(三)

    条件,而不用意识思索能够直觉亲证到这境界,才可以叫做真现量。在佛学上说,眼耳鼻舌身前五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,那是直觉;以及定(P141)中缘境,正智契真如,第八所缘的境界这都叫做现量。  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270429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人生篇(一)

    ,必先知有情聚之来源,即对于十二缘起论中由而有名色,由识生则名色生,由识灭则名色灭;所云灭谛,当深切了解于此也。一切种子皆在第八中,无始以来,种生现行,现行重熏种子,种复引种故,以致生死流转无尽。...功。夫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即触之所基曰:  “六入”。然则又请示我以六入之生起者?曰:子投胎时,揽父母之赤白精血,与物合,乃渐渐生此六结。此投合之分位曰:  “名色”。曰:厌恶哉!何以若是昏迷,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370430.html
  • 佛教密宗华藏上师吴公润江弘法记

     想。」八各种妄用不行,返流入法性,第八  阿赖耶清净,是名中观。  即金刚经之「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」----有形有相之人物境  ,六欲境而生心(假观),亦不应住非色声香味触法----无形  无相...相连,上师之法统若自普贤王如来传毘卢遮  那佛起直至贝雅达赖祖师为第三十一代。诺那师祖为卅二代  ,上师为卅三代。诺那呼图克图法语第八页、九页,诺那师  祖开示红教历代祖师云﹕  第一代祖师阿达尔妈佛...

    徐芹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1370805.html
  • 佛教各宗对净土分类的看法

    令见净,此土就佛所变唯是无漏  ,若就有情所变,通有漏、无漏。  总之,法性土是之实性的真如法性本身的世界,自受  用土是相应于大圆镜智的无漏第八所变的世界。他受用是  相应于平等性智的无漏第七所变的世界。变化土是相应于  成所作智的无漏前五所变的世界。四土都以佛最自在的净  为体,离开「」,就没有净土可成立,净土是佛净识所  变的世界,众生各随其分,也可以感得他的佛土。窥基大师  以...

    宏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0871071.html
  • 唯识学上转依义

    智是转有漏的八而得,故体相用,都与有漏八识相  似。如转第八赖耶所得的大圆镜智,能摄藏无漏种子,能现  自受用身土和余三智的智影,恰像一面光明大镜,故名大圆  镜智。转第七所得的平等性智,则与有漏...所依止,故立转所依即依他起。  二、持种依与迷悟依﹕此是第二家的说法。「持种依」  者,就是第八根本,能含藏一切有  41页  漏无漏的种子,故名「持种依」也。有漏种子称为杂染种子  ,无漏种子称为...

    慧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871201.html
  • 蕴处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

    见于阿毘达磨俱舍论第一,大正29, p.4上。  113页  印度大乘佛教时期,瑜伽行派的唯识法相学,在六之上加  「第七」(末那)、(23)「第八」(阿赖耶识),(24)而中国  大乘佛学,...体性各别,(27)「」即「六」,从眼  到意识,「意」即第七「末那」,(28)「心」即第八,「阿  赖耶识」。(29)  原始佛教之「五蕴」说,「受」是感受作用,「想」是概念  ,表象作用,「...

    张瑞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071290.html
  • 中国禅宗的心性论主张与传统思想背景

    唯识宗以为“心”即是第八(阿赖耶识),可以统摄一切,宣称“万法唯识所变”,得到“三界唯心”的结论;从抽象思惟的层面看,最早的中国佛教天台宗所宣称的“介尔一念即具三千(世界)”的思想,华严宗的“法界无尽...基本思想还是与“二入四行”相符的:舍离文字义解,直彻心源;“于自性中,万法皆见;一切法自在性,名为清净法身”;一切般若智慧,皆从自性(佛性)而生,不从外入,若能自其性,“一闻言下大悟,顿见真如本性”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571296.html
  • 竺道生思想之理论基础

    乃是由于第八(阿赖耶识)中,  无始以来就缺乏成佛的种子。而一乘学者以理为正  因佛性和我国儒家所谓「穷理尽性」的说法,颇有  相似之处。  (注 19)﹕卍续藏七四册,四○页。  (注 20)﹕... 中虽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但是阐提众生却不具佛性,当时  道生在首都建康,提出阐提众生也具有佛性(阐提成佛)的主  张,这个主张违反了泥洹经的经义,于是引起佛学界的轩然  大波。后来,昙无的四十卷「...

    刘贵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0671323.html